记者 辛圆
据央视新闻周二报道,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宜居城市总体要求》(GB/T 46391—2025)国家标准,于2025年10月5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部系统构建宜居城市评估框架的国家标准,适用于各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评估中的宜居性提升,也为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参考。
该标准从六大维度搭建宜居城市指标体系:一是在环境维度明确大气、水、土壤治理要求及绿化覆盖率等量化指标,强调生态保护与资源集约。二是在社会维度涵盖住房、就业、医疗等领域,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在经济维度将城乡收入比纳入监测评估,突出包容与协调。四是在文化维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五是在治理维度构建“政务服务+协同治理+公共安全”框架,明确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等。六是在基础设施维度统筹城市建设,系统布局市政公共设施、安全保障设施、信息通信设施等六大基础设施体系。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以来,中央和部委层面多次发布文件,提及建设宜居城市。
2020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任务,已由完善基础设施阶段步入了质量全方位提升的新阶段。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此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城市健康宜居安全发展。
今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王丛春此前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城市更新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城市更新,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并增强城市的安全性,从而形成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